最不必需的“必需品”
导语:
你能想象古早的史前时代,当内陆居民跋涉至海边发现前所未见的美丽贝壳时、又或者英勇的猎人狩猎到凶猛野兽后留下锋利的牙齿时,将这些“战利品”仔细串连佩戴在身上的心情吗?或许与你整装待发前对着镜子将华美珠宝在腕颈间扣起时的心情无异。身份、财富以及荣耀的象征,自然是配饰高于实用意义而存在缘由,然而抛却“虚荣”之外的本性,终究还是人类对美的渴求和向往,才使得配饰成为我们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却又实则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女王和她的珍珠项链
中世纪欧洲的大迁徙时代人们就开始将珠宝配饰作为便于携带的财产,因而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其实也是配饰渊源流传的重要缘由之一。但或许你不知道,最受上流社会青睐的珠宝却是最不具有升值价值的珍珠。《金瓶梅词话》中自有“人老珠黄”来形容老去的女子如同年久发黄的珠子一样不再价值如昔,可见珍珠从见得天日与空气接触的那一刻起便开始“贬值”了。但即便如此,它浑然天成的难得魅力似乎仍旧让人无法抗拒,引得无数皇室名流的追捧。
“鱼儿将双眼哭泣为珍珠奉上,从此在黑暗中潜行”
——哀悼伊丽莎白女王去世时的诗句,公元1603年。源引自George Kunz 和Charles Stevenson 所著《珍珠之书》(The Book of the Pearl),约1869年
布满珍珠装饰的 《伊丽莎白女王鹈鹕肖像画》(the pelican portrait Queen Elizabeth),约1575年
让繁复奢华的宫廷风格盛极一时的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毫不掩饰自己对珍珠的挚爱,尤其她执政盛年的肖像画中,层叠的各式珍珠项链以及服饰上遍布的珍珠镶嵌总是映蔓眼帘。英国艺术史学家Horace Walpole在他1894年的著作《英国油画轶闻》(Anecdotes of Painting in England)中形容,看到肖像画中“囤积的珍珠”(a bushel of pearls)任谁都可以立刻辨别画中人就是伊丽莎白女王。
佩戴珍珠项链的亚历山德拉女王(Queen Alexandra)朝服肖像画,1887年
传承至今的颈圈形珍珠项链,则源自同样痴迷于珍珠配饰的亚力山德拉女王(Queen Alexandra)。为了掩饰儿时手术在颈部留下的小疤痕,亚力山德拉女王长年用珍珠串联的颈圈项链遮掩,并时常在胸前搭配以长串珍珠项链呼应,作为历史上极富时尚影响力的女王之一,她无疑也将自己对珍珠的热情流传,引发当时的皇室贵族争相效仿,并使得颈圈式项链(choker necklace)成为极具个性的经典珍珠项链款型。
而历史上最著名的珍珠之一,名为“漫游者”(La Peregrina–the Wanderer)的水滴形吊坠,更是历经包括英玛丽一世(Mary I of England)、西班牙女王玛格丽特(Margaret of Austria, Queen of Spain),以及伊丽莎白(Elisabeth of France, Queen of Spain)等多位女王的佩戴,近500年的辗转传承,最终以37,000美元的价格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作为情人节礼物赠予时任妻子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泰勒与伯顿的缠绵情史及两度婚姻更为镶嵌有“漫游者”的珍珠项链赋予传奇魅力,而仅仅几则关于珍珠的时尚故事就足以窥见,人们对配饰的渴求早已超越了实用意义及经济价值,更是风尚和品位的象征。